【好书推荐】奇特的一生
或许很多人都希望充分的利用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柳比歇夫更是如此。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他,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最后几十年(他是82 岁时过世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也有增无减。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一起走进《奇特的一生》,做时间的主人。
格拉宁
格拉宁,俄罗斯著名作家,一生著作等身。本姓盖尔曼。生于护林员家庭。194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学院电机系,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在动力试验所、基洛夫工厂任主任工程师,卫国战争期间在坦克部队服役。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大多反映科技人员的生活。著有中短篇小说《科尔萨科夫工程师的胜利》(1949)、《第二方案》(1949)、《雅罗斯拉夫•东勃罗夫斯基》(1951),长篇小说《婚后》(1958)等。长篇小说《探索者》(1954)和《迎着雷电》(1962)是他50和60年代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科技界革新与保守的尖锐冲突,歌颂勇于探索的青年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引起苏联文艺界的重视和好评。70年代的创作在题材、体裁形式上更丰富多样,有揭露科技界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的中篇小说《异城之雨》(1973)和《同名者》(1975),哲理性小说《往返车票》,电影剧本《目标的选择》(1972,与伊•塔兰金合写)以及国外游记、随笔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描写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道德探索的纪实小说《奇特的一生》(1974),通过一个女政委的真实遭遇反映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坚强信念的中篇纪实小说《克拉芙季娅•维洛尔》(1976,获1978年度国家奖金),文笔朴实,描写逼真,富于激情和哲理性,表现出作家在纪实文学创作上的娴熟技巧。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画》,反映苏联城市建设中的矛盾冲突和现代人的道德探索问题。现任苏联作协理事。2012年获俄罗斯“巨著奖”——俄罗斯最重大的文学奖,其奖金额度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
精装:210页
语种:简体中文
字数:150千
开本:16
ISBN:9787550215078
出版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56年做时间统计法。本书讲述一个将自己一生的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开启心智的首本书,《冬吴相对论》、《把时间当做朋友》不约而同推荐。这本书讲述了柳比歇夫过得很好的一生,对于普通人非常有借鉴意义,很多人评价说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提升了个人的心智。
编者的话:最初知道《奇特的一生》,是通过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该书讲述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怎么看都觉得此人必是奇葩,每天都记录自己哪块儿花了多长时间,岂不是要把自己累死?而看到笑来老师采用“时间统计法”规划生活的效果,并庆幸遇到柳比歇夫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老师时,我习惯性的挑剔与漫不经心闭嘴了。
于是到处去找全文来看,找来找去只从网上找到电子版,初看时觉得真够无聊的,怎么还不进入“时间统计法”的主题呢?忍着看了十几页,差点就放弃了。熬过前两章后,开始觉得有意思了,再看每一页,觉得都像遗落的珍珠,平实、朴素的文字熠熠生辉。读书向来会产生焦虑症的我,读《奇特的一生》安静了下来。
看完书,我开始寻找这本书的译者。不太好找,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篇名为《日常生活中的极乐岛》的博文中找到了译者的名字,他是老翻译家侯焕闳,而博主张宁是他的学生。张宁又恰好是我大学同学闫方博的研究生导师。这些巧合,现在想来真是非常有趣,也感谢每一个默默为我提供帮助的人。
2012年的一个雪天,我登门拜访侯老师,80岁的老先生精神矍铄,精神头十足地跟我讲这本书中文译本的由来。1978年,侯老师跟唐其慈老师摘译了一部分,由北师大苏联文学研究所当作内部材料刊登出来,反响很大,1979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全文出版。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版的第一本苏联文学作品。据说当时广受欢迎,印刷量超过14万册(畅销书啊)!
遗憾的是,自从2001年海燕出版社出版该书后,就再没有新版本了。得知2013年再版的消息,两位老师一直激动地对我说谢谢,而我早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类似于我这样的读者,在豆瓣上到处都是。一本绝版近15年的书,豆瓣上评分8.5,2600+的人评价,7000+的人想读,真令人惊讶。这也说明,这么一本几乎遗失的明珠般的书,自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通过口碑不断传递着好内容。
作为一个从来都不知道时间花到哪里去了的家伙,我也尝试做时间统计。刚做了没几天,就放弃了。真的,“时间统计法”一点都不稀奇,甚至太过枯燥了。而柳比歇夫能56年如一日地坚持,为什么?
其实,这跟技巧无关,而跟人生志向、人生目标密切相关。因此,本书对我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引发人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该如何规划,就像作者格拉宁结尾时说:“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或许,我们永远学不会用时间统计法,永远不能成为柳比歇夫这样一个人,但至少,我们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光辉的人曾经存在过,他自己设定了很好的一生。好像在茫茫人海中,看到这样一个人,你觉得,甚至自己都亮了。
柳比歇夫的遗产
所有的人,连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科学史上,艾勒、高斯、赫尔姆霍茨、门捷列夫都曾留下巨大的遗产。对于这种遗产,我老是迷惑不解。这一点很难解释,但也挺自然——古时候,人们写得比较多。至于今日的学者,出版多卷本的全集是一种罕见的甚至奇怪的现象。连作家似乎也写得比过去少了。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纪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跳甲属的分类他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这,不是他要当万宝全书,不是死背硬记,他之所以获取这些五花八门的知识,是有原因的,下文自有交代。我说,他的坐功当然也是极好的。坐功好,不也是某些天才的特点嘛。说起来,这种本事在昆虫学之类的专业中颇为普遍,同时也是必需的。柳比歇夫自己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根据列夫•贝尔格、尼古拉•瓦维洛夫、弗拉基米尔•贝克列米舍夫这一流专家们的反映,柳比歇夫的著作很有价值。今天,他的一些离经叛道的见解已升到有争议的等级,一些有争议的见解已升到无可争议的等级。对于他的学术声望乃至荣誉,大可不必担心。
我不打算通俗地阐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贡献。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最后几十年(他是82岁时去世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关键不是在数量上,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这个方法。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按照书中的介绍,从1916年的元旦开始,26岁的柳比歇夫便开始实施他所创立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每天都要核算自己花费的时间——读书花费了多长时间,实验花费了多长时间,写论文花费了多长时间,开会花费了多长时间,写信花费了多长时间,看报花费了多长时间,走路花费了多长时间,休息花费了多长时间……全都一一记录,甚至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也坚持了下来。然后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他1972年去世——56年如一日,从来没有间断过。
柳比歇夫对时间使用的阶段性总结,有助于他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时他会用文章的形式列举自己所做的事情、所阅读的书籍以及收到的信件等等。而从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来说,柳比歇夫不但为自己提供了研究工作与生活的时间素材,还为他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不但有助于研究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在客观上甚至有助于我们“延长”生命。
由于合理地安排和利用了时间,柳比歇夫在一生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科研成果。他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写下了12500张打字稿纸的论文和专著,其内容涉及昆虫学、生物学、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科学史以及哲学和文学等诸多学科。
编者的话
第一章
怎么生活得更好:柳比歇夫一生的秘密
第二章
崇拜者眼中的柳比歇夫
第三章
令人惊叹的一生
柳比歇夫的遗产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
第四章
时间开销日记中的“时间统计法”
令人叹为观止的编号文档
时间开销日记
时间的账簿
第五章
时间统计法: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方法)
如何与时间相处
“我对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第六章
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
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第七章
人生的容量:如何做时间统计
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总结的价值和意义
第八章
时间之镜
第九章
时间统计法的胜利
第十章
光亮的背面
其他的事实
柳比歇夫的自我评价
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向自己提问题
第十一章
井井有条的生活
分门别类的爱好
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热爱自己的事业
第十二章
一切皆有代价
说真话的人
平反
第十三章
了解一个人,就要看到他的矛盾
年度总结:向时间做自我剖析
不时走入岔道
无休止的内心争执
自我批评的能力
第十四章
比时间更宝贵的
计划没有全部完成
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
一个一生都不断成长的人
第十五章
自我认识的道路
简朴生活:超过最低生活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
保持独立的考验
时间统计法的标尺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
第十六章
超越自己的可能
他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
对待时间的态度
过得很好的一生
附录:
与时间统计法无关——
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翼知堂"已推荐书目清单如下:
本文已选入“翼知精华”,点击公众号“翼知堂”主界面下部的菜单“翼知精华”,可以看到更多精华文章。